资源类别: 单元测试
更新时间: 2017-01-19
资源格式: rar
资源说明: 预览为不完整版,完整版请下载
文件大小: 853.83KB
资源分享:
下载次数: (今日:,本周:)
【优化设计】2015-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
【优化设计】2015-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阅读: 13次 大小: 0.2MB(共5页)
第二单元测评
(时间:60分钟,满分:100分)
一、选择题(每小题4分,共60分)
1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,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。他的这一观点( )
A.束缚了人的思想 B.树立了人的尊严
C.限制了人的自由 D.否定了人的地位
解析: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,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,实质上是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,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,树立了人的尊严。
答案:
B
2苏格拉底坐牢时,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,就向他求教。唱歌的犯人很吃惊:“您就要被处决了,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呢?”苏格拉底回答说:“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新歌。”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( )
A.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
B.“认识你自己”
C.“美德即知识”
D.“吾爱吾师,吾尤爱真理”
解析:苏格拉底认为“美德即知识”,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,获取知识,提高修养。
答案:
C
3《理想国》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,他在这本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是( )
A.知识与美德之间的相互关系
B.人的本质是什么
C.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
D.人怎样才能幸福
解析:在《理想国》中,柏拉图主要探讨了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的问题。他认为,一个国家的统治者、保卫者、劳动者如果能各司其职,各安其位,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。
答案:
C
4文艺复兴著名的代表人物但丁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理想:“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,应该追求美德与知识。”这表明他( )
A.是摆脱教会精神控制的先行者
B.重视人自身的价值
C.将古典文化复兴到极致的境界
D.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
解析:“人??应该追求美德与知识”,就是主张人应该通过获取美德与知识来实现自身的价值。在本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,A项错在“先行”上,C项错在“极致”上,D项的叙述在题目给定的材料中根本无从体现。
答案:
B
5文艺复兴的先驱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( )
A.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
第1 / 5页
B.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
C.把人从罗马教皇的束缚下解放出来
D.把人从封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
解析:文艺复兴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愿望,他们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,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。
答案:
A
6观察下图,该图喻示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(
)
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路德
A.打开了冲破宗教信仰的大门
B.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
C.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混乱
D.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
解析:图中的马丁·路德被神化为拿着金钥匙痛打教皇恶魔的天使,这表明马丁·路德改革是对天主教会神权大一统的冲击,是对天主教会统治的有力打击。
答案:
B
7马丁·路德主张每个人在《圣经》面前都是平等的,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。这一主张( )
A.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
B.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
C.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
D.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
解析:既然人人在《圣经》面前都是平等的,这就否定了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作用,即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。
答案:
B
81525年7月,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。路德的这种举动实质上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( )
A.对封建迷信的厌恶 B.对宗教信仰的抛弃
C.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D.对封建教会的痛恨
解析:早期资产阶级倡导人文主义,追求现世的享乐与幸福。马丁·路德冲破教士不能结婚的清规戒律,这是其追求幸福的体现。
答案:
C
9“九十五条论纲”发表后,出乎路德意料的是,用拉丁文写成的“论纲”很快被译成德文,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,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意志地区,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,“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”。上述现象不能说明( )
A.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在增强
B.天主教会同西欧社会的矛盾较为尖锐
C.教皇的权威受到了普遍的质疑
D.各国王权摆脱教皇控制的要求较强烈
第2 / 5页
解析:在题目提供的材料中,并没有涉及王权与教皇的关系问题。因此,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。
答案:
D
德文版《圣经》
10在宗教改革时期,用各国文字印刷的《圣经》纷纷问世,这从实质上反映出( )
A.资产阶级力量不断成长壮大
B.欧洲的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
C.欧洲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
D.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
解析:用本国文字印刷《圣经》,这是民族主义觉醒的重大体现。
答案:
C
11法国大文豪雨果在《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》中说:“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,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。”这是因为伏尔泰( )
A.反对天主教会,倡导三权分立
B.反对君主专制,倡导民主共和
C.以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
D.反对罗马教皇,倡导依法治国
解析:从题目材料中的“宝光”“微亮”,可以判断出伏尔泰的思想为人们带来了光明,指导着人们去追求解放。因此,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。
答案:
C
12(2012·山东文综)“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,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。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——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。”这里“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”是指( )
A.反抗权威,强调个人自由
B.崇尚理性,重视法制
C.崇尚理性,强调个人自由
D.反抗权威,重视法制
解析: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天主教会;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。二者都反对权威,强调个人自由,A项正确。崇尚理性是对宗教改革中宗教迫害反思的产物,因此,“理性”不是两项运动的“共通之处”。宗教改革没有重视法制的内容,故排除D项。
答案:
A
13“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,自由便不复存在了;因为人民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,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。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,自由也就不存在了??”上述材料应该出自( )
A.《论法的精神》
C.《社会契约论》 B.《权利法案》 D.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第3 / 5页
解析:题目提供的材料,明确主张将立法、司法、行政三权分立,以保障人民的自由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中对这一学说作了系统的论述。
答案:
A
14雕塑家罗丹(1840—1917)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,有感而发:“瞧!伏尔泰对面的卢梭,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,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。”罗丹所谓的“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”主要指的是( )
A.以理性的方法,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
B.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
C.尊崇人文主义,否定天主教的教规
D.倾向自由、平等,反对君主政体
解析:伏尔泰、卢梭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,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,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。
答案:
A
15有学者指出: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“清理了场地”,那么启蒙运动则是“大兴土木”。这里的“大兴土木”是指( )
A.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.建设工业文明国家
C.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.创立民主法治社会
解析:这里的“清理了场地”是指文艺复兴将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,而“大兴土木”是指启蒙思想家勾画了未来社会的蓝图。
答案:D
二、非选择题(本大题共2小题,第16题20分,第17题20分,共40分
)
16(2013·北京西城期末)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。
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《论诸神》中说:“关于诸神,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,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。”他被控犯有渎神罪,被迫逃离雅典。
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,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,如拉斐尔的《西斯廷圣母》。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:“圣母好像在说:‘请你们抱去吧,他不是我的。’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里,好像如果可能,她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,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‘救世主’,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。”
启蒙运动中,大多数思想家反对各种宗教偏执行为,认为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。有人甚至主张无神论。
结合所学,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,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。
要求:提取信息充分;总结和归纳准确、完整;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。(20分)
解析: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。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注意问题解答的角度限制,从人与神的角度回答。其次,在答案的结构上,第一步要说明各个时期对待人神关系的观点,第二步要回答形成这些观点的原因,第三步要形成规律性的知识,说明人文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。
参考答案:材料表明:古希腊人对神十分敬畏与崇拜,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,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。但普罗泰格拉遭到迫害,说明神在雅典人的头脑中仍占主导地位。文艺复兴时期,由于基督教神学仍然统治着意识形态,拉斐尔等人借助神学题材,塑造人的形象,歌颂人的感情,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苏。启蒙运动时期,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传播,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,对教会进行激烈批判,甚至否定神的存在,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。(概括现象,并从人与神的关系角度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)
以上内容表明: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上,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。在对神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,西方人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。
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。
第4 / 5页
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,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、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,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。彼得·盖伊在《启蒙运动》一书中认为:“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,完全世俗的、完全清醒的世界观,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??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、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。” ——阿伦·布洛克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》
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: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。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,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??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,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。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、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??确实,18世纪下半叶,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,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。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。——摘编自彼得·赖尔等编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》
(1)根据上述材料,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、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。(10分)
(2)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,概括指出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。(10分)
参考答案:(1)文艺复兴时期: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,利用基督教;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;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。
启蒙学者:以理性的、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;批判宗教对人性、自由的束缚;要求宗教宽容。
(2)文艺复兴:确定了人的尊严、人的价值,要求人的解放;抨击教会腐败,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的束缚。
宗教改革:否定教皇权威,破除神权统治。
启蒙运动:弘扬理性精神,推动思想解放,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。
第5 / 5页